薦尾骨在臨床觸診上,是一塊硬邦邦的骨頭,觸診到薦骨,就會覺得僵硬、很難撼動它,它會形成裂縫,也會處在緊縮狀態,似乎是很難突破的板塊,就如同醫學概念所指,它是人類退化的遺跡,不具有醫學上的意義,這塊骨頭考倒了很多專家,所以到目前為止,才被人發現它的神祕之處。

在研究過程中,如何讓薦骨融化回到正常的模樣,成為研究上的主題,在未破解它的密碼之前,都是硬碰硬的測試,試圖拆開堅硬的板塊,從硬碰硬的接觸到慢慢知道它的密碼關係,技術上的修正,都是朝著破解它著手,在過程中,一次又一次,挫折再挫折,一點一滴的累積經驗、建立準則,到後期,才建立一套破解程序,最後,終於解開它的神祕面紗。


一、矯正基本概念

(一) 遺傳性骨裂的矯正概念
站在遺傳學的立場而言,骨架的碎裂都可能會遺傳,且發生在薦骨及尾骨骨架的比例相當高,所產生的遺傳性碎、裂、骨折,在矯正薦尾骨架的過程中,是司空見慣的頻繁,但不論它產生什麼角度性的碎裂遺傳,站在矯正的立場,都是要解決的問題,是無法逃避的,在此,我們要探討的課題是如何矯正它,並重新整合對它的認知。

遺傳性的骨架裂縫可以用代數(歷代祖先)來區分遺傳,如果以第二代遺傳來說,是指父母對小孩的遺傳;第三代遺傳,是指祖父母對孫子的遺傳;第四代遺傳,是指曾祖父對曾孫的遺傳;第五代遺傳,則是指曾曾祖父(高祖)對曾曾孫(玄孫)的遺傳,也就是從曾曾祖父(高祖)就開始有同樣的裂縫了(判斷代數可以參考診斷篇)。

第二代遺傳的骨架裂縫,在矯正的過程中,會變得較為簡單,矯正的次數,可以不用像第三代以上的遺傳裂縫要那麼多次才可以矯正歸位;矯正的難度,絕對超過後天性的骨架。後天性的骨架裂縫(是指出生後所受到的撞擊,造成薦尾骨的碎、裂、骨折),假設在矯正上需要5 次的治療時間(一次的治療時間約為1.5 小時),則先天性的骨架裂縫治療時間最少多出3 至5 倍以上的時間。第三代遺傳的骨架裂縫,是經過兩個世代的遺傳,骨架的裂縫是根深蒂固的,在矯正上,患者比較沒有痠痛的情況,待矯正接近尾聲(遺傳性骨架快被破解)時,才開始會有痠痛的情況,矯正上所要花費的時間,又會比第二代多出3 至5 倍的矯正次數,矯正上的困難度又更高一階。

如果代數是屬於第四代以上的遺傳,矯正薦尾骨時,患者根本不會有任何的痠痛,矯正上困難度是最高的,要將碎裂的骨架矯正歸位,不是一年半載就可以矯正好的,矯正時間相對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,雖是如此,基本上仍是可以矯正歸位的。

矯正第四代以上遺傳的裂縫,可以採用策略性的調整,即先調整一段時間後,待骨架結構有所改變,且在調整上效果已經停頓,便可以請患者休息一段時間(約1 年以上),時間越長越好,因為遺傳性的裂縫在經過一段時間後,會自動修復,裂縫會變得鬆軟,比較好調整,在臨床上的說法是,它被喚醒了,「你不應該在這裡的,你應該是好的,要被修復的」,然後它覺醒了。在休息一段時間後,它會自動修復,會讓骨架回復一些,在休息一段時間後再來做調整,裂縫會變得很好調整。

有的骨裂是經過很多代的延伸,角度會變得尖銳、硬邦邦的,調整難度相當高,策略性的調整,可以分為三次或四次,每次的休息時間都超過1 年以上,這樣的效果性是相當好的。而上述所謂的遺傳代數,在臨床上,可以經由觸診來做判斷,要判斷出是後天性的或先天性的骨裂是很簡單的事,但若要判斷代數,臨床的經驗便要相當充足,才有可能判斷出來。

另一方面,對患者而言,論及遺傳性骨裂,一般的患者根本就不懂得醫者的術語,也不懂得什麼是遺傳性的骨裂,所以,較不宜在患者面前談論它。

薦骨遺傳性裂縫與脊椎的對應關係

薦骨產生遺傳性的裂縫,是指裂縫的表面,基本上會形成一層骨膜,骨膜連結至頸椎、胸椎、腰椎的脊突上,形成一層骨膜,與薦椎的骨膜是一樣的,所以,觸診到頸、胸、腰椎的脊突上有一層骨膜,就是先天性的錯位,它所產生的症狀,也是遺傳性的疾病。


(二)遺傳性骨裂的破解過程

先天性骨裂的特性

當薦骨產生遺傳性的骨裂時,觸診上要注意,在骨裂的表面是否多一層骨膜,骨膜就像果凍一般具有彈性,骨膜會黏著骨縫,塞滿整個骨縫的內外層,這種遺傳性的骨膜會連結至相對應的脊椎上(全家福力學原理),並在脊椎的脊突上形成一層跟薦骨一樣的骨膜,這就是遺傳(DNA)的記號,往往會讓人疏忽它的存在。在臨床經驗上,遺傳性的骨膜是堅固的,是堅不可破、很難撼動的,所以在矯正上,是一個嚴肅的課題。

先天性骨裂的矯正

觸診到遺傳性的裂縫並予以矯正時,最好先以肘尖施術,因為肘尖較尖銳,可讓施術者力道較集中。於施術初期,患者是感覺不到痠痛的,即使加大力道,患者也不一定有痛的感覺,這種遺傳性的裂縫,要經過約5 到10 次以上的療程,才會慢慢的有感覺,針對這種遺傳性骨裂的施術,力道要大或者精準度要高,才會有一定的效果,施術力道小或精準度不夠,效果性會差很多,甚至沒有效果。

矯正遺傳性的裂縫,於開始施術時,要集中在裂縫的一個點上(落差大的裂縫點),一個療程只矯正一個點(在一個點上連續施壓約1.5小時,為一個療程),一個點要經過約3 次以上的施壓,才會開始感覺到痠痛,這是瓦解遺傳性裂縫的開始。矯正遺傳性裂縫的療程是較漫長的,因此,施術前要先與患者充分溝通,以避免患者的疑惑。

經過幾次治療後,遺傳性的裂縫會開始有灼熱的現象,灼熱感有時會在薦骨的表面,這會讓患者感覺難耐,因此,施術時要讓患者適度的休息。灼熱的現象會維持3 個療程以上,之後,才會慢慢的來到「鑽進去的灼熱」。

當遺傳性的裂縫進入「鑽進去的灼熱」後,便可以開始矯正同一條遺傳性裂縫的第二個點,一般來說,第二個點是薦骨對側邊的裂縫,待薦骨的兩側邊裂縫都牽動之後,矯正速度就變快了,這時,便可採足壓法來代替肘尖做矯正,以腳跟及肘尖輪流交替施術,可以減輕施術過程中手肘的負擔。

當鑽進去的灼熱感經過3 次以上,灼熱感便會開始消失,之後,會轉換成鑽進去的痠痛感,當遇到此情況時,表示遺傳性骨裂的矯正已接近尾聲了。至於施術的方法,請參閱肘尖壓制法及足壓法。

當遺傳性裂縫出現尖銳的小碎塊時,可利用肘尖來做調整,是較恰當的。而當手肘肘尖長時間施力於尖銳小碎塊上時,易造成肘尖受傷,因這些小碎塊既堅硬又尖銳,加上施作力道要大,因此在施術過程裡,可以取用一小塊皮製布作為襯墊,如此,在施術過程中,肘尖才不易受傷。此種尖銳的小碎塊,在臨床上是難以矯正的,在矯正的過程中,患者會感受到病情已慢慢的減輕。小碎塊若要完全的矯正歸位,可能要花費許多年的時間,所以需要跟病人作詳細的說明、溝通。完整的矯正過程,可分為三階段或四階段:第一階段,先調整約3 個月,每周2 次,接著休息1 年;之後,再做第二階段的矯正,同樣地,調整約3 個月後,再休息約1 年;之後,再做第三階段的矯正調整。設計成三或四階段的調整過程,其用意是要讓骨架得到適當的休息,於這段休息時間,骨架會自動修護,並讓骨架變得更容易被矯正。


(三)後天性骨裂的矯正概念

所謂後天性的骨架裂縫又區分為發育前(13 歲以前)及發育後(13歲過後)的骨裂。就以發生同樣的碎裂角度而言,兩者在矯正上的速度不同,發育前,薦尾骨骨架受到撞擊所產生的各種碎裂骨折,在調整次數上,會多於發育後薦尾骨所產生的碎裂。為何以13 歲作為界定呢?在臨床上,薦骨椎間盤在13 歲以後就會鈣化,鈣化前,骨架因受傷所產生的裂縫,是屬於未發育完整前的骨裂,這與13 歲發育較完整過後的裂縫是不同的,且薦骨雙層板塊也會在13 歲過後完全融合,因此,所產生的裂縫就會有不一樣的表現。後天性的骨裂,在觸診上幾乎都會有痛感,在調整上也較容易矯正,所以,後天性的裂縫在當下幾乎就可以被矯正歸位了。

(四)薦尾骨矯正順序

對新手來說,在第一時間觸診及矯正薦尾骨,很容易迷失大方向,不知如何下手做矯正,這便是臨床上新手跟老手的區隔。觸診時,可先從薦骨第1 板塊開始往尾椎骨方向做觸診,即從正中 往下做觸診,於觸診過程中,若發現下列現象,便列為調整的第一順位:

裂縫落差大的先做調整

裂縫落差度大的,是指薦尾骨所產生的各種裂縫,在經過比對各個裂縫間的落差度後,以裂落差度較大的先做調整。

軟組織緊繃的先做調整

從薦1 板塊往下搜尋觸診時,軟組織表面緊繃度大的先做調整,若同時遇到緊繃度大及落差度大的裂縫時,以落差度大的為優先。

薦尾骨落差一樣時,優先矯正尾骨

當薦骨的各種裂縫與尾骨的各種裂縫,兩者的周邊軟組織鬆緊度相當時,優先調整尾骨。

尾椎角度偏位無法做矯正時,先矯正薦骨

當尾椎骨產生碎裂後,因角度偏位過大而無法從尾骨做調整時,可以先調整相對應的薦骨,讓尾骨減輕壓力,並回復到比較可以調整的角度時,再來調整尾骨,會比較順利。

尾1、2 板塊產生倒插時,先矯正薦1、2 板塊的圓弧裂

當尾骨1 或尾骨2 板塊產生倒插角度時,這表示薦骨第1、2 板塊已經產生圓弧裂,而薦骨與尾骨因力學關係而產生互相拉扯,造成薦骨1 與尾骨1,或薦骨2 與尾骨2 之間的拉力問題時,它們兩者之間的板塊會產生緊縮狀態,所以,造成尾1、2 板塊產生倒插現象,這也會影響到其他板塊調整上的困難,因此,先調整薦骨第1 或2 板塊的圓弧裂,會減緩整體板塊的緊繃現象。

當調整薦1 板塊的圓弧裂之後,尾1 板塊的倒插狀就會回復正常;當調整薦2 板塊的圓弧裂之後,尾2 板塊的倒插狀也會回復到正常平整狀。

身上有疤痕、骨折、裂縫時先做處理,再矯正薦尾骨

當身上的軟組織有疤痕,或身體任何部位的骨頭產生骨折、裂縫,便要列為優先處理的對象(參考第六篇疾病的產生,有關疤痕修護法),之後再矯正薦尾骨,這樣才不會有拉扯的力道,讓薦尾骨在調整中產生阻力、障礙。在臨床上,我們常發現,很多婦女在生產時所採用的開刀方式,易造成腹直肌被切斷,經縫合之後,會產生緊張、痙攣現象,此種痙攣便成為婦女一輩子的傷害,也是造成薦骨表面組織產生緊繃感主因之一。觸診時,若發現薦骨表面組織比一般正常人還緊繃時,這幾乎是因開刀所造成的,當然,也有一部分是因身體骨架產生骨折或裂所形成的現象(若因胎位不正等問題而尋求開刀,建議考慮其他方法來矯正胎兒偏位,這部分,可以請教婦產科醫師或請上網搜尋其他方法)。

 2024. All rights reserved.
聯絡電話: 0919-315-399
平日: AM09:00 - PM06:00
假日: AM09:00 - PM06:00
:::唯美網頁設計 :::